查看原文
其他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今天,这所大学整整100岁了!

新华社记者 新华社 2020-09-02

《南开气质》


渤海之滨,白河之津

巍巍我南开精神!




南开大学

诞生于民族危亡

救亡图存之际

今天

她整整100岁了!



1894年

甲午海战失败

掀开近代屈辱的一页

中华民族深陷重重危机


这一年

严修决定创办新式教育

也是在这一年

18岁的张伯苓参加了中日海战


严修(左)和南开创校校长张伯苓(右)


四年后的1898年

张伯苓在威海亲眼目睹

“国帜三易”的奇耻大辱

不禁感叹

“自强之道,端在教育”


志同道合的严张二人

希望以教育求民族之自存


1918年,严修、张伯苓赴美国考察教育


游学考察,延揽师资,扩充校址

建设校舍,四处奔走,募集钱款

……

于筚路蓝缕之中宏业奠基


资料图片:南开大学计划书


1919年

南开大学宣告成立


周恩来

成为南开大学第一届学生

入读文科,学号62号


1919年9月25日南开大学开学纪念合影(最后排左一为周恩来)


张伯苓说

南开大学的办学目的就是

“为社会谋进步,为国家谋幸福”


“允公允能,日新月异”

八字校训则道出了

南开大学培养学生之目标——

具有“爱国爱群之公德”

“服务社会之能力”

“自强不息”的南开精神

资料图片:早期八里台校门


南开大学

在很多方面

敢于开风气之先


1922年起

学校向社会敞开大门

开办暑期学校

梁启超、胡适、徐志摩

都曾来学校授课


南开大学还是最早

招收女生的大学之一


资料图片:20世纪初的南开大学女教师和女学生


编演话剧、重视体育

更是南开的传统

张伯苓说

“强国必先强种,强种必先强身。”


资料图片:威震远东的南开篮球队


1937年7月29日—30日

因为是抗日爱国基地

南开大学被日军轰炸

校园被毁,物资被掠



然而

“被毁者南开之物质,而南开之精神

将因此挫折而愈益奋励。


被迫南迁的南开

与北大、清华合组西南联合大学

在极端艰难困苦之中,弦歌不辍

成就了世界高等教育史上的奇迹


资料图片:西南联大校门


1946年10月17日

南开大学回到天津

举行复校开学典礼


新中国成立后

毛泽东亲自为南开大学

题写了校名

并于1958年来校视察

周恩来更是

三次回到母校


资料图片:1958年8月13日,毛泽东来到南开大学校园


今年是新中国成立70周年

70年来

一批批南开人

为共和国的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


上世纪五十年代

国家急需有机农药攻关

杨石先毅然放弃

从事多年的药物化学研究

投身到国家战略需求中


杨石先(右一)


国际数学大师陈省身

立志将中国建成数学强国

创办的数学研究所享誉中外

他说

“一般中国人觉得我们不如外国人,

我要把这个心理给改过来。


陈省身


海外学成归国的何炳林

开创了我国离子交换树脂工业

为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成功研制

和核能事业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


何炳林


1968年

一架载有绝密资料的飞机失事

“两弹一星”元勋郭永怀的生命

永远定格在59岁

当人们找到他的遗体时

吃惊地发现他同警卫员紧紧抱在一起

两具遗体中间护着

一个完好无损的公文包

里面是绝密文件

 

郭永怀(中)


1979年

年逾古稀的杨敬年重登讲台

在79岁时申请加入中国共产党

90岁时还翻译完成了

74万字的经济学名著《国富论》


杨敬年

为支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研究

叶嘉莹捐出了自己的全部财产

“未应磨染是初心”

她所做的已经不仅仅是文化传承

还是一个民族

“缝隙处的胶水、隔阂处的桥”


叶嘉莹


南开大学素来将

弘扬爱国精神、厚植爱国情怀

放在首要位置


“勿志为达官贵人,而志为爱国志士”

是严修对所有南开人的勉励



1月17日,中共中央总书记、国家主席、中央军委主席习近平在天津考察调研。这是习近平在南开大学参观百年校史主题展览。新华社记者 谢环驰 摄


2019年1月17日

习近平总书记来到南开大学视察

他勉励师生:

“只有把小我融入大我,

才会有海一样的胸怀,

山一样的崇高。



看看绿满荼靡架

叹光阴如过马

时光不语走过百年


整整一个世纪

南开大学

与国家民族同命运

与时代社会相偕行

栉风沐雨砥砺奋进


南开大学津南校区


一百年

初心未改

气质不变



南开,

生日快乐!


来源:新华社、南开大学


监制:于卫亚、马长虹撰稿:关开亮、付光宇、许健、冀宁编辑:徐祥达、李昂鸣谢:南开大学宣传部
百年南开,永远年轻!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